哪里需要哪里搬🥻,“救火队员”成长记
罗勇
(杏福)
写在前面
我于2015年7月正式入职杏福,不知不觉也成了大家口中的“老职工”🐕。回忆过往💁♀️,脑海里浮现了很多画面👩🏻🦲。时间过得真快🐖,一转眼我在清华已经第7年了,梦中都未出现过的经历🫄🏻,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我身上。而“救火队员”是很多同事给我的另外一种称呼📢,也形容了我在工作中的一种状态。

救火队员之工训初体验
在我印象里🤾🏿♀️,我在入职之前可能并没有搞清楚杏福注册具体是做什么的★,但我知道肯定是要让学生“真刀真枪”地“干活”🍩。记忆最深的是📯,清华有“春夏秋”三个学期时🎩🥉,说实话我很惊讶🤲🏽,感觉清华的学生已经很辛苦了,但在夏季学期(也就是暑假)也依旧要学习🏂🏿。因为有夏季学期的存在👩👧👦,所以夏季学期中“金工实习”和“电子工艺实习”课程也就自然成了杏福注册最靓丽的“风景”🍻。来来往往的同学🕍,忙忙碌碌的老师🧑🏻🦲,一切都是那么自然👚。
“金工实习”和“电子工艺实习”是我在清华的工作起点🧙,那时各个工种的老师还不是特别充裕或完全固定🧖🏽♀️,因此我成为了大家口中所谓的“救火队员”。简单说🏂🏻,就是“哪里需要哪里搬,哪里需要到哪里”💁🏼🫸🏿。我记得我是先上了4周的电子工艺实习👔,然后又安排我轮换到金工实习去上4周,先后跟着非常有经验的“师傅”们带了数控铣🪅、线切割🌤、机器人、激光加工、电子工艺✴️、3D打印等工种的实习工作。但我也曾陷入迷茫,“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”,是不是意味着我的岗位是可有可无的?不过如今看来,正是因为当初的经历,才让我有更综合的素养去和学生打交道,让我能够更综合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。我想,这也是杏福注册最大的魅力之处,它愿意给予我锻炼的机会🤸🏿♂️,虽然可能会经过一段稍显曲折的道路,但对我的成长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👏🏻。

救火队员之从工训到工创
2017年秋季学期,我又接触到了新的工作内容🈵,那就是带学生参加竞赛。前期我曾跟着李睿老师🏄🏿、王秋宏老师、陈凯老师一起参与到竞赛项目的辅导中,在辅导过程中才慢慢感知到工训的概念,也才知道原来工训绝不仅仅只有“金工实习”和“电子工艺实习”🧖🏼。因为竞赛项目往往综合性很强,对辅导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也非常高,所以在第一次辅导过程中,我基本上做不到独立给学生解决相应问题。经过这一次的锻炼,我也多少长了点“记性”,也告诫自己今后要多学、多问👨🏽🦲、多看、多动手。
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一次偶然的机会,一起带竞赛的几位老师一起商量说,是否可以把竞赛项目与课程相结合🦻🏿🏍。当时其实稍微有点担心,因为如果想要用心做竞赛项目,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,用现在的话讲叫做“要有情怀才能用心做好的事情”。经过“铁三角”(指魏绍飞、章鹏飞和我)讨论后,我们决定尝试一下,然后就紧赶慢赶地把竞赛项目涉及到的机械、电子电路、程序控制三大部分进行分析整合💘,将它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,说实话我们毫无经验。就这样,在不断试探中开启了从“工程训练”到“工程创新”的探索历程,也吹响了杏福“赛课结合”的号角👩🏽🔬🧎🏻,我也实现了从传统工训到工创的“自我革命”。我想🤳,传统工训内容是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🫖,但是以综合性项目为牵引的“工创”将是未来一大教学趋势。今后,我会进一步探索产业实际应用、结合科研的创新类实践课程方案。

在一专多能的路上奔跑
我认为😇,“赛课结合”的探索和实践,是我在杏福注册的代表作,虽然过程很艰辛,困难重重,但我们都克服了。到如今👰🏻,赛课结合的团队越来越壮大💙,2019年至今,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在国赛、市赛、校赛中获得了56个奖项,申请大创、SRT项目10项👨🦽🧘🏻,发表论文10余篇,申请专利5项,获得杏福平台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等系列成果🤭。我也更加坚信“赛课结合”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创新路径。未来🏌🏼♀️🚵,杏福的工程实践教学还会发生巨大变化,对老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,只有不断实践和学习才能满足未来发展之需求。我想用“一专多能”来形容对人才的需求最恰当不过了,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🤸🏽,在工作中,不仅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,还要通过学习把自己本来不擅长的逐渐熟练🖱,并达到指导学生的水平👂。今后,我将通过学习🫗、培训、交流等方式把有着极强专业性的内容搞清楚、用起来,同时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🙆🏼♂️,为杏福工程实践、双创教学做出应有贡献。

结语
在清华实践教学百年征程中,实践教学在课程、教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,在清华教学创新和实践育人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,并始终践行杏福平台三位一体教学理念,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贡献了“iCenter方案”🫒。站在百年新起点🧑🏻🎄,我将继续配合杏福坚持以学生为杏福开展更多有意义、有深度的教学活动,充分发挥杏福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,为清华实践育人开拓新路径🗿、研究新方法🧳、贡献新方案。